编辑:开心女性网 时间:2025-05-21 23:11
(原标题:山月窥檐,溪风掠坐:共赴一场园林故梦|观展)
作者 董严 自古至今,园林便被赋予解构自然的使命。广阔天地间,山自蔚然不动,水自任性流淌,草木蓬勃生发,但山水花草之间,有四季流转,有新生死亡,阳光留下斑驳树影,暖风轻抚枝头新绿,这些仅存于一瞬的鲜活,被收入中式古典园林,被定格在莫奈笔下,被熔铸于日用器物,在不同文明、不同时代,孕育着“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哲思与美学。
2025 年 4 月 1 日~ 6 月 29 日,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 “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览以“园林雅事”为叙事焦点,立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放眼全球园林文化,汇集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六大园事,展品既涵盖中国历代名家书画、清宫旧藏文玩珍品及古典家具,也不乏西方油画、雕塑、日本浮世绘、波斯细密画等类型的异域佳作。 “林泉”取自《皋涂精舍图》中乾隆帝御笔亲题的诗塘,“乐”于“林泉”是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也是古人亲近自然的栖居追求。
“林泉之乐”,乐在“雅集”
踏入故宫西雁翅楼,我们便来到了第一单元“雅集”。“朋来何以报,雅集偶然成”(宋·韩淲),遍邀知己好友,引“流觞曲水”,赏“茂林修竹”,中国古典园林秉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聚会的物质空间,更是激发了无数名篇佳作,是诗意栖居与精神交往的完美融合。
在“雅集”单元中,以模型、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我们还原了流传千年的兰亭雅集、西园雅集、东园雅集等“林泉之乐”,亦呈现了丝绸之路上回响的波斯诗人的“林泉篇章”。
进入西雁翅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乾隆花园的烫样模型。“烫样”是用纸张、秫秸、木头等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因部分工艺需熨烫成型而得名,主要用于向皇帝展示建筑设计方案。据档案记载,乾隆花园营建之初,曾制作过完整的烫样呈览,如今原始烫样已经失传,幸运的是,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目前这一烫样得以复现,我们也能真切感受到乾隆花园的独特韵味。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花园的模型在每处展厅起始处均有出现,体现了“在故宫看世界”的策展巧思。
乾隆花园自南向北共四进院落,眼前呈现的便是第一进院落,整体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手法,布局精巧,具有典型的文人趣味,处处寄寓着乾隆皇帝归隐林泉的精神追求。细细端详,褉赏亭里内还有一条蜿蜒的“流杯渠”(石刻水槽),可以模仿古人“曲水流觞”的场景,仿若千年前的兰亭雅集跃然眼前。
乾隆花园第一进院烫样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雅集又叫“兰亭修褉”,因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人闻名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反复诠释的经典意象。此次展览展出了描绘兰亭雅集的不同版本的字帖、诗卷以及画作,多方位呈现了一千六百余年前的兰亭雅集在中国文人心中投下的永恒涟漪。
《修褉图集》局部 明·尤求
修褉这一风俗源远流长,指的是每年三月上巳节,人们会齐聚水边,沐浴洗濯,用以消灾祈福。明代尤求这幅《修褉图卷》便记录了兰亭雅集这一经典的修褉活动,图中山林春景灵动盎然,文士墨客各具情态,山石以枯墨点染皴擦,人物以白描勾勒线条,笔法简洁。
《兰亭八柱帖》第二册局部
《兰亭八柱帖》第三册局部
乾隆皇帝对兰亭雅集也颇为神往,不仅在乾隆花园凿刻“流杯渠”自得其乐,而且还改建了雍正帝建造的流杯亭,将原亭的八根木柱改为石柱,在柱上分别摹刻《兰亭》八种,传拓装裱为八册,此即为《兰亭八柱帖》册。此次展出的是颇负盛名的《兰亭八柱帖》第二册《褚遂良摹兰亭序》与第三册《冯承素摹兰亭序》。
兰亭八柱帖第七册局部
兰亭雅集中文人豪士曾作诗多首,合称“兰亭诗”,名传千古,唐代柳公权书录兰亭诗于长卷之上,书风出以己意,顾盼有致,神完意足,明代董其昌以行书的形式临写了柳公权的《兰亭诗》。据记载此卷曾被分割为两卷,归入清内府后得以“破镜重圆”,并被刻入兰亭八柱,成为兰亭八柱帖第七册。
西园雅集在中国文人集会历史上也颇受青睐,因其符合古代文人吟咏酬唱的理想典范而被反复描摹。“西园”是指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邸花园,当年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等文豪齐聚西园集会,吟诗作画、抚琴高歌,当时的参与者李公麟据此绘制了《西园雅集图》,米芾则为之撰写了《西园雅集图记》,虽然原件已经失传,但后人对这些文苑奇才的景仰以及当时盛会的向往,催生了诸多以“西园雅集”为题的仿作与创作。
此次展览展出的便是清代梁诗正临米芾(传)的《临米西园雅集图记》以及由明清两代文人陈洪绶与华喦接力完成的《西园雅集图卷》。
《临米西园雅集图记》局部
《临米西园雅集图记》通篇笔法细挺,结体瘦劲,章法舒朗,参有米意。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西园雅集图卷》时隔七十多年被补绘完成,陈洪绶笔法古逸天成,线条宛转流畅,又富于精妙变化;而华喦用笔偏于紧劲,得其清旷而古厚稍逊,两种风格各具特色又浑然天成。
《东园图卷》引首
《东园图卷》局部 明·文徵明
《东园图卷》局部 明·文徵明
宋代有西园雅集,明代则有东园雅集。东园原名太府园,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第。文徵明绘制的这幅《东园图卷》描绘了南京重要的私家园林“东园”。该园本为明太祖赐给开国功臣徐达的宅邸旁边的一个小园,明中期时由其后裔翻新扩建,因与当时另一座名园“瞻园”东西相望,故而称“东园”。《东园图卷》引首有明代书法家徐霖书“东园雅集”四字,全卷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诗画交融的世界,松竹、山石、厅堂、水榭错落有致,透过林泉景致折射出当时的文人精神。
在西方文化历史中也有自己的“雅集盛会”。边柜墙上展示着别具特色的波斯细密画,这些微型绘画是一种精致的小型绘画,最初作为《古兰经》的边饰图案出现,后来普遍用作书籍插图或是各种首饰物件的装饰图案,代表了伊朗美术的一个高峰。其早期画风受希腊、叙利亚等地的影响,色彩美丽,富于装饰性,到了13世纪开始吸收中国绘画技法,注重运笔和山水画程式的运用。
《花园景致》局部 帖木儿王朝时期
中东地区炎热干燥,花木繁密多荫的庭院便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园林也成为细密画中的常见主题。这幅双野插图《花园景致》以右侧树下畅饮的人物为中心展开,飞鸟落于枝头的自然意境与左侧插图中奏乐的场景相映成趣。
《霍斯劳与席琳在花园》,出自尼扎米《五卷诗》 萨法维王朝时期
这幅《霍斯劳与席琳在花园中》在描绘园林的同时,也更具故事性,生动描绘了萨珊帝国的霍斯劳二世与亚美尼亚公主席琳在公园聚会的经典场景,二人之间的悲剧爱情为细密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后面的平柜中展示的则是波斯文化中的重要诗集及插画。
萨迪诗集手抄本及其插画 萨法维王朝时期
萨迪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人物”,其成名作《果园》和《蔷薇园》均收录在展出的《萨迪诗集》手抄本中。诗集封面所绘众人在花园中载歌载舞的聚会场景呼应了萨迪作品对自然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哈菲兹诗集
另一位诗人哈菲兹热衷于吟咏春天、鲜花、美酒与爱情,他笔下的花园拥有超越世俗之美,蕴含宗教与社会的多重隐喻。
在凡尔赛宫的鎏金穹顶下,法国贵族也演绎着他们的“雅集”——贵族沙龙。18世纪法国沙龙集会通常在卧室或客厅举行,封闭且相对私密,缺乏与园林的互动,这与东方宅院建筑和园林的紧密结合形成鲜明对比。这幅弗朗索瓦?尼古拉斯?巴泰勒米?德克沃维耶的《沙龙聚会》以女性角色为主,描绘了她们或围坐交流,或阅读书籍的场景,周围的室内装饰细致展现了洛可可风格的华丽氛围。
《法国沙龙聚会》局部 朗索瓦?尼古拉斯?巴泰勒米?德克沃维耶(法)
在众多沙龙聚会中,蓬巴杜夫人的沙龙最受瞩目。作为法国沙龙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支持了众多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包括画中的布歇以及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伏尔泰。法国沙龙与思想运动的共生关系,恰如中国文人在园林中孕育的处世哲学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人类对真理与自由的探寻。
《蓬巴杜夫人接见画家布歇》局部 亨利?林顿(英)
与法国、英国相比,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历史中,很难见到女性角色的身影,此次展览特意从国博借来展品《大观园图卷》,为我们细致呈现了女性在园林中的精彩活动。
《大观园图卷》局部 佚名 清
《大观园图卷》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与第三十八回内容为蓝本,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结社吟诗,贾母与众人螃蟹盛宴、黛玉诗酒文会夺魁的雅集场面。雅集发展至清代,园林中为雅集而设的景观愈加丰富成熟。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曲径通幽之处,总有一弯清泉蜿蜒而过。回到展厅中央,一排模仿曲水流觞的展柜,为我们呈现了各具特色的酒器。
描彩漆鱼纹耳杯 西汉
描彩漆云纹耳杯 西汉
描彩漆鸟纹耳杯 西汉
外形椭圆,浅腹,状如小船的各式彩漆耳杯是战国到南北朝时期最常见的饮食器,漆木材质居多,有“羽觞”的雅称。想象一下,雅集之时,一只耳杯随潺潺流水顺流而下,承载着文人的诗酒唱和,也铭刻下了中式美学的千年风雅。
和中国古代酒杯相映成趣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异域酒器。
古希腊双耳深酒杯
双耳深酒杯是古希腊时期的常用酒器,拥有独特的杯形设计,外形流畅,花纹采用公元前5至4世纪兴盛的黑釉压花工艺。
古罗马玻璃壶
旁边的古罗马玻璃壶采用吹制工艺成型,瓶身椭圆,琥珀色玻璃透光温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革新玻璃制作工艺,吹制法赋予工匠更大的造型自由度,并逐渐让玻璃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常用生活用品。
古希腊、古罗马的酒器风格自成一脉,与中国古代的酒器“觞”共同见证了古代人类饮酒文化的发展。
“林泉之乐”,乐在“鉴藏”
中国文人在园林中雅集,也在园林中收藏心头所爱。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建福宫花园的木质模型。建福宫花园位于建福宫西北部,是建福宫组群的一部分,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乾隆时期曾将此地作为珍奇文物的收藏之地。
建福宫花园模型局部
乾隆帝曾在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中,开辟专室珍藏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四件名品,并取王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的典故,将其命名为“四美具”。
据档案记载,当时室内金砖墁地,六扇玻璃窗户,宝座床西向,上设靠背,两侧设雕龙博古柜,摆设“静怡轩四美具百什件”,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卷轴、册页、玉器、陶瓷等不一而足,此次展览选择数十件瓷器、玉器、珐琅等,对四美具空间进行复原与重构。
室内宝座床与博古柜复原
此盒为剔红提梁盒,盒内髹黑漆,每层配有锦匣,贮藏玉器、漆器、珐琅、象牙等各式清玩 37 件,目前静怡轩四美具百什件已无存,这套“福寿宝胜”代表了清宫百什件的基本型制,反映了清宫廷重视文物组合、传承、收纳的风尚。
剔红提梁盒“福寿宝胜”百什件 清·乾隆
在边柜中,还展出了乾隆皇帝忠爱的“四美具”之二《九歌图卷》与《女史箴图》。
《九歌图卷》局部清·丁观鹏
此《九歌图卷》为丁观鹏仿李公麟《九歌图》笔意绘成。以屈原九歌为题,绘东皇太一、少司命、山鬼等神灵形象,长卷山水之间,万物有灵,人物形态生动,设色雅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10721.cn/qg/319778.html
下一篇:没有了